大眾網記者 鄭健 濰坊報道
推動化工產業提檔晉級,建鏈、延鏈、補鏈,“昌邑籍”避蚊胺揚帆出海,市場影響力與日俱增;深耕裝備制造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整合政策、人才資源,“昌邑首創”密封式壓力水冷波紋管降溫技術,分別比歐洲、加拿大技術路線節省成本20%和50%;探索超纖產業賽道,不斷革新先進工藝,全國超90%的絨面超纖從昌邑走出……
近年來,濰坊昌邑市堅持“1243”工作思路不動搖,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化工產業、裝備制造業、紡織印染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奮力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延鏈補鏈強鏈——推動化工產業提檔升級
走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濰坊三力本諾化學工業有限公司,近千噸的避蚊胺擺放整齊,正“排隊”運輸至港口,發往世界各地。這家看似平平無奇的化工企業,卻是全球重要的避蚊胺生產基地,市場占有率也常年位居前列。
“公司訂單持續增長,目前已排至第三季度,生產車間正開足馬力滿負荷運轉。此外,公司7000噸高碳酸酯、3000噸高碳醇酯的項目建設已經接近尾聲,將于2025年6月份正式建成試運行。該項目建成投產后,預計年新增營收1.5億元,利稅2000萬元左右。”企業總經理周小兵說。
多年以來,三力本諾遵循精準落子、細分賽道的發展邏輯,深耕窄分子量聚合物領域,將“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效銜接,從最初布局芳綸聚合單體、避蚊胺、耐高溫尼龍等新材料賽道,到即將拓展聚芳酯、高碳醇脂等新材料市場,三力本諾不斷研發新產品,于細分領域“藍海”中馳騁。
三力本諾的創新發展歷程正是昌邑市推進化工產業向高端化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昌邑,制鹽歷史悠久,從春秋時代管仲相齊大興漁鹽之利算起,迄今已有二千六百余年。近年來,昌邑市堅持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戰略不動搖,以產業集群為特色,積極推動化工產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精細化工方向轉化延伸,建鏈、延鏈、補鏈、強鏈,一條1000億級高端化工產業鏈加快建設,昔日的“齊國鹽都”再次走在騰飛的路上。
“高標準規劃、高安全保障、高落地實施”,昌邑聚焦園區產業鏈延伸方向建鏈延鏈補鏈。“緊緊圍繞高端精細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機械裝備等主導產業,瞄準國企央企、上市公司等行業龍頭企業和領軍企業實施精準招商,瞄準意向企業,做到‘走出去,請進來’,吸引更多的化工上下游企業到園區安家落戶。”昌邑市投資合作促進中心主任夏海濤說。
補短板、固底板、揚優勢,蓄力提升園區承載能力。昌邑經濟開發區下營化工產業園主要有金晶大道、濱海路、鵬昊大道、李廒路等道路21條,供水管線3條,變電站2座,園區蒸汽供應企業兩處,工業余熱外供企業兩處,已實現園內企業“雙回路”供電,天然氣實現現有用氣企業全覆蓋,污水、危廢處理設施配套齊全;龍池化工產業園主干路形成“三橫兩縱”結構,次干路形成“三橫一縱”結構,路網體系已涵蓋所有企業,供熱、供水、供電、污水處理設施配套完整。
科技賦能數轉智改——裝備制造業蓬勃發展
裝配、測試、打包……近日,在位于飲馬鎮的濰坊中云機器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各條生產線早已馬力全開。倉庫門口,一批已經完成打包的設備被碼放在一邊,準備發往巴西和沙特阿拉伯。
作為國家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該企業主打產品——雙壁塑料波紋管生產設備,能夠與世界行業頂尖水平一較高下。據了解,企業已取得41項技術專利,制造的設備可生產內徑40至2000毫米的波紋管,首創的密封式壓力水冷技術為波紋管降溫,分別比歐洲、加拿大技術路線節省成本20%和50%。
“2024年我們的產品還獲得了利比亞客戶的贊譽,這是對中云設備國際競爭力的高度認可。”濰坊中云機器有限公司機械安裝班組組長朱曉峰告訴記者。
抓好設備更新、企業培育、數字賦能等關鍵環節,昌邑市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激發創新活力。
科技創新是企業強盛之基、進步之魂。在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意識,助力企業加強產業關鍵技術攻關的基礎上,昌邑市積極引導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進產學研融合,逐步形成“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梯次培育格局。激活科技創新“人才引擎”,該市在健全創新機制、優化創新環境、激發創新活力等方面下功夫,著力激活人才創新“內動力”。
堅持以技術創新引領產業革新,滾動實施“百項技改、百企轉型”。昌邑市聚焦高端化工、裝備制造、紡織印染等重點產業,建立重點企業設備更新目錄庫??颠~機械節省人力70%以上、中云機器生產效率提高了47.8%、成泰新材料每年節約成本50萬元以上、富潤紡織產品一等品率提高12%。
經過多年引導、鼓勵和培育,在昌邑,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為行業領跑者,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活力因子”。
轉型升級集群發展——紡織印染業開拓新賽道
走進濰坊華寶紡織有限公司印花一廠,白色布料進入自動調漿系統后,被斑斕色彩一層層疊加印染,展現出萬千變化,再經過蒸化、水洗、后定型等生產流程后,從車間走向廣闊天地。作為老牌紡織印染企業,華寶紡織已構建起從紡絲原材料生產到成品銷售的全產業鏈生產體系,年可生產高檔紡織印染面料7億米,年產值20億元,產品出口到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企業設備更新投資1億元以上,上新了退煮漂一體機、斜臺式印花機、四幅式蒸化機等先進設備,實現了紡絲、加彈、織布、印花等生產過程智能化,生產效率提升100%。”濰坊華寶紡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文濤說。
近年來,昌邑市以新一輪產業發展規劃為引領,以“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影響力”為目標,著眼產品品質提升關鍵環節,加快自主研發步伐,以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賦能產業提質增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紡織印染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探索超纖產業培育新模式,拓展紡織印染新賽道。昌邑市立足區域內紡織印染業發展布局,積極探索“創新驅動、龍頭引領、集群發展”的超纖產業培育新模式,促進傳統紡織產業在新動能的加持下加速蝶變。據統計,以山東凱泰超細纖維有限公司、濰坊億興紡織材料有限公司等8家以超纖生產為主導的企業,絨面超纖年產3800余萬米,約占全國90%市場份額,昌邑也成為國內最大的絨面超纖生產基地。其中,凱泰超纖成為國內首家擁有滌綸定島超細纖維紡絲技術的企業,一舉打破了高端汽車內飾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山東同大海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一款生物基超纖革成功投入生產,為超纖革行業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為適應市場新變化,昌邑市眾多絲綢企業還將傳統絲綢與現代創意設計相結合,生產出滿足現代不同層次人群不同審美需求的絲綢產品,華晨集團打造的“青云染”品牌遠銷海內外,深受市場歡迎。經過多年的發展,該市紡織印染產業規模和檔次實現了破繭升級,叫響了“中國棉紡城”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