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東營市“抓改革創新促高質量發展”第十場——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召開。東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梁潤生,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黨組書記、局長薄純全,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胥華遠,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黃學東,市海洋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蘇文輝參加。
梁潤生介紹,近年來,東營市認真落實海洋強省建設各項部署,錨定經略海洋、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目標,接續實施兩輪海洋強市建設行動,海洋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2024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200億元,同比增長7.1%,增速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610.72億元,其中,13個海洋主要產業實現增加值462億元,同比增長7.6%,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電力業、海水淡化等海洋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28.2億元、同比增長9.8%,占比提高0.2個百分點,海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海洋經濟呈現穩中提質、持續向好態勢。
堅持突出特色,著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充分發揮海洋資源稟賦,加快培育海洋優勢產業集群,推動海洋經濟規模化、特色化發展,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傳統優勢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現代海洋漁業提質增效顯著,上半年,全市實現水產品總產量24.3萬噸,同比增長4.6%。全市水產養殖總面積163萬畝,工廠化養殖面積150萬平方米;水產苗種繁育能力突破500億單位,建成全國重要的南美白對蝦、海參苗種生產基地;東營市墾利區、河口區先后獲批國家級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東營市入選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對蝦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城市;黃河口大閘蟹蟬聯“中國十大名蟹”,品牌價值達到32億元。海洋油氣業穩步增長,上半年,勝利油田海上原油產量179.6萬噸/年,中海油東營上岸原油量達464萬方。海洋化工產業基礎堅實,綠色化、精細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燒堿產能195萬噸,占全省的16.6%,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全國重要的氯堿產業集群和高端鹽化基地。海洋新興產業加速培育壯大。海工裝備制造業加快轉型,全市規模以上海洋裝備制造企業發展到140家以上,產品涵蓋油田勘探、鉆井、海洋油氣工程等全產業鏈。東營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入選山東省首批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招引上海電氣、中船海裝、金雷科技等15家頭部企業入駐,簽約落地產業鏈項目37個,投產運營21個,園區建設速度、產業集聚度、鏈條完整度走在全國前列。海洋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渤中海上風電A、B、B2、G場址項目并網發電,全國首個吉瓦級海上光伏項目——國華HG14加快建設,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988萬千瓦,占全市總裝機的67%。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實現破題,東營港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一期項目投產運行,成為全省最大的海水淡化制備脫鹽水工程,全市海水淡化能力達5.8萬噸/日。海洋服務業加速跨越發展。石油鉆采技術服務特色產業集群入選省級特色產業集群,石油裝備產業大腦列入全省首批“產業大腦”入庫培育名單;“黃河入海·生態東營”宣傳推廣活動入選國內旅游宣傳推廣優秀案例。
堅持港產融合,著力打造億噸深水大港
東營市始終把港口作為開放發展的戰略資源,全方位推進強港建設。上半年,全市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4595萬噸,同比增長17.64%。東營港區建設實現新突破。東營港現代海洋綜合立體交通物流產業入選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建成生產性泊位63個,一突堤集裝箱碼頭實現首航、通用泊位對外啟用,25萬噸級單點系泊工程主體落成。廣利港區輻射帶動能力持續提升。突出海河聯運樞紐港和海上風電母港目標定位,建成6個5000噸級通用泊位、2個1萬噸級通用泊位,全省首個風電設備大型專用碼頭投入使用。小清河復航工程全線通航,為全省河海聯運打開新通道。集輸運體系日益完善。東營港建成公共管廊49公里,鋪設原油及成品油長輸管道近300公里,配套庫區2200萬立方米,疏港鐵路一突堤專用線加快建設,構建起“公鐵海管”多式聯運體系。
堅持科技賦能,著力提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
東營市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加快創新要素向海洋領域集聚,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打造高能級科研平臺。加快海洋產業技術攻關和重點工程載體建設,全市海洋領域高新技術企業達38家,建成省級以上涉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家、技術創新中心2家、重點實驗室4家、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4家。實現高精尖技術突破。威飛海洋成為國內首家、全球第五家研發制造水下油氣生產系統企業,勝鑫公司攻克海洋高含硫環境下油管防腐難題,打破智能水下油氣生產系統、深海高性能防腐新材料等領域國外壟斷。引育海洋高水平人才。全市爭創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藍色人才專項4個,培育涉海領域黃河三角洲系列人才8人,聘請中科院海洋所、水生所以及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院所30余名專家為科技特派員,為全市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智力支撐。
堅持生態優先,著力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
樹牢“人海和諧”理念,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并舉,堅決守牢生態底線。加強海洋污染綜合治理。全面落實河長制、灣長制,扎實開展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黃河口灣區入選全國第三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創歷年新高。加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積極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十四五”以來累計修復濱海濕地4537公頃、退養還灘678.57公頃,東營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海洋生態修復項目,入選國際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案例,全域攻堅治理互花米草13.1萬畝,綜合治理率達到95%以上。加強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嚴格執行海洋伏季休漁、黃河禁漁制度,嚴厲打擊各類涉漁違法違規行為。持續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十四五”期間累計放流各類水產苗種60億單位,全市近海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改善。
下一步,東營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將堅決扛起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戰略使命,錨定經略海洋、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目標,扎實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堅持保護優先、陸海統籌,發揮優勢、突出特色,著力培育壯大海洋產業、聚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特色港口,為東營“走在前、挑大梁”貢獻更大海洋力量!(大眾新聞記者 陶敬玉 杜美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