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2025年全國氮肥行業工作會暨七屆九次理事會上記者了解到,2024年以來我國氮肥行業“內卷”嚴重,導致氮肥價格持續下跌,企業利潤空間受損甚至虧損。但是仍有一些企業憑借各自的優勢和特色脫穎而出,為行業發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深諳“眾爭之地勿往”
明泉集團的前身是一家小氮肥企業,如今已經發展成為產業覆蓋基礎化工、高端化工和高分子材料的現代化綜合化工企業。在原有化肥等第一增長曲線的基礎上,他們基于對氮肥行業發展趨勢的預判和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傾力打造了第二增長曲線。即在基礎產業延鏈的同時,著力打造高新產業。
在基礎產業鏈延鏈上,他們一方面形成了綠色高效肥料產業鏈,依托明泉現有200余萬噸/年小顆粒尿素生產能力,開發尿素下游綠色高效肥料,致力于為現代農業提供綜合營養解決方案,助力國家農業現代化與糧食安全。該項目總投資12億元,2023年6月份啟動,2025年將形成360萬噸/年差異化產品產能和80億元的營收規模。另一方面,公司打造了胺基新材料產業鏈,利用原料氣和現有產品液氨優勢,開發下游高端化學品,規劃產品包括乙基胺、異丙基胺、四氫吡咯、丁基胺等。他們還計劃投資16億元,開發甲醇下游高附加值產品,打通“甲醇乙醇-乙醛-吡啶”全產業鏈條。
與此同時,他們著力打造高新產業,開發了光敏聚酰亞胺(PSPI)產業鏈。PSPI是芯片封裝與制造不可或缺的新材料,目前明泉PSPI項目已列入山東省重大實施類項目。公司針對PSPI產業化計劃投資20多億元。目前,一期已建成投產,并實現噸級銷售。其PSPI產業鏈下游還針對不同客戶應用場景,開發了PSPI定制化產品,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為我國自主可控半導體產業鏈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明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輪值CEO劉文舉在發言中表示,他們最為關鍵的是選準了賽道,選擇了正確的產品方向,并根據對社會和行業發展趨勢做出了正確的預判,既順勢而為,又先人一步,并做到“眾爭之地勿往”。公司還秉持長期主義,并整合資源,構建開放的創新生態。如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建立合作,引進各類高端人才,支撐新產業發展。正是基于此,他們才能在行業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套好產品+一套好服務
“我們面向數字鄉村建設、服務數字農業、化肥生產制造及消費行業,以‘測土配肥、個性定制、精準服務、綠色發展’為發展戰略,構建了‘智能制造+測土配肥+大數據服務’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工業帶動農業、服務業,助力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目標。”河南心連心化學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數智化中心經理田可可在會議發言中指出,目前,公司正在打造“一套好產品+一套好服務”的中國高效用肥升級版,并通過數字化轉型服務數字農業。
據了解,心連心公司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現已通過相關部門的審核驗收。其工業互聯網具體的架構主要有5層、8個子系統,涵蓋了企業的生產、營銷、物流、倉儲和配肥等,同時制定了嚴格的安全保障體系。公司還搭建了內部的網絡,將目前市面上相對成熟的可以快速整合應用的商用組件、套件進行了集成,面向產供銷研以及數據運營領域構建了7大應用系統。
田可可說,首先,公司聚焦于數字農業新模式的探索。發展數字農業,智能設備配套十分關鍵。他們圍繞數字農業設備配置開展了相關工作,如配備了目前比較普及的智慧農業所需的配肥設備、氣象監測以及無人機等的物聯網設備,并圍繞一個平臺整合資源,將所有互聯網接入設備形成一個完整的數據鏈。
“也就是說,我們在一套好產品的基礎上整合出一套好的種植方案,精準服務農戶,探索創新數字農業的新模式。基于這個數字化平臺,我們針對不同用戶群體提供不同的服務。”田可可說,首先針對大農戶端,他們會將測土、農事、遙感、氣象和智能灌溉設備等物聯網設備進行整合,把數據接入公司的平臺,并打通所有服務,并將服務通過公司的小程序發送給農戶。目前該模式已經在國內5個省72個市的作物如新疆的棉花、河南的小麥、南方的果樹與茶樹種植中進行了推廣應用。
其次,他們會將智能配肥解決方案等部分生產單元向市場前端遷移。即在完成測土之后,相關人員會根據土壤和種植作物情況,并結合當地種植習慣,為農戶推薦公司生產的有針對性的配方肥料,幫助農戶在精準識別土壤養分的同時降低種植成本。
針對特定領域,他們也提供了一整套解決方案。例如針對新疆種植面積較大,土壤干旱缺水且種植環境復雜的場景,他們提供水肥一體化的整套解決方案,包含肥料的采購、訂單生產和執行、物流交付以及設備運維管理等。同時他們對一整套的農技服務方案進行整合,通過手機端將相關信息完整地交付給農戶。通過這套設備,農戶可以清楚地了解作物的種植生長數據,同時減少了體力勞作。
盡早介入綠醇綠氨生產
5月9日,中國海油化學生物天然氣制綠色甲醇示范項目一次性打通生產流程,成功產出國內首噸以城市垃圾為原料的綠色甲醇產品,標志著公司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和未來產業發展方面邁出堅實一步。
中國海油化學綠色甲醇項目以餐廚垃圾、動物糞便等城市廢棄物發酵產生的沼氣為原料,利用公司現有的天然氣制甲醇裝置生產綠色甲醇。“與傳統甲醇相比,該項目生產的綠色甲醇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減排比例達到79%,超過歐盟減排標準10%。”中海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侯曉峰在會上表示。
據侯曉峰介紹,今年4月初,該項目全產業鏈順利通過國際可持續發展和碳認證(簡稱ISCC認證),獲國內首張以城市垃圾為原料的綠色甲醇ISCC EU證書。ISCC EU是生物能源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強制性認證體系,其影響力已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此項認證意味著中國海油化學綠色甲醇產品已獲得歐盟準入證,為項目正式投產后進入國際市場奠定堅實基礎。目前,該裝置已經產出綠色甲醇產品。
多元化路徑擺脫經營困境
“要擺脫目前的生產經營困境,多元化是一個法寶。”中煤鄂爾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崔書明說,這兩年在中煤集團“存量提效、增量轉型”發展戰略的引導下,他們實現了原料端、產品端以及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有效規避了市場風險。
作為中煤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中煤鄂能化公司目前的生產規模為100萬噸/年合成氨和200萬噸/年尿素,180萬噸/年甲醇、75萬噸/年烯烴和28萬噸/年液化天然氣及5萬噸/年副產品重油等多元化產品。今年前5個月,由于甲醇市場表現不錯,尿素市場也有所好轉,他們因此有了6億元的利潤。
在產業結構多元化上,他們正在新建的項目有:10萬噸/年液態陽光項目,包括2.1萬噸/年綠氫和10萬噸/年綠色甲醇項目;2×66萬千瓦發電項目,相當于一年發電60億千瓦時;還有5.5萬噸/年粗苯加氫、1.2萬噸/年粗酚精制、6萬噸/年三聚氰胺等延鏈補鏈項目等,園區近兩年的投資大約在150億元。
“而從多元角度來看,我更傾向于合作模式的多元化。如煤電協同、煤化聯營、化新耦合以及化與化之間的延伸,公司在實現合作模式多元化方面也存在諸多優勢。比如煤價不好的時候我有化工品,化工品不好的時候我有電,電不好的時候我還有新能源。多元化策略能有效地抵御市場的風險。”崔書明強調說,他們目前就在中煤圖克綠色低碳產業示范園區進行了煤電化新的全產業鏈布局。
崔書明表示,從產品多樣化的角度來看,“十五五”期間無論氮肥行業還是甲醇行業,都要走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之路,從而增強抵御市場抗風險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