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魏銀科 張志恒
“很多人好奇,長清區連條海岸線都沒有,我們為啥要在內陸搞海水淡化呢?” 從事水治理專業已37年的山東國辰實業集團董事長馬立新指著辦公室窗外的河道笑道,“你看,這里藏著我們的底氣。” 15年來,這家從水務工程起家的企業,始終圍繞 “水” 做文章,如今已在海水淡化、核能余熱利用等領域闖出了一片天地。
(山東國辰實業集團生產車間)
在濟南市長清區的集團生產車間里,一臺臺金屬裝置正等待發往千里之外的沿海工廠。這些看似普通的設備,能將苦澀的海水轉化為純度達標的淡水,更能把鋼鐵廠、化工廠的廢熱 “變廢為寶”。誰能想到,這家玩轉海水淡化技術的企業——山東國辰實業集團,竟扎根在不靠海的濟南。
從污水處理到海水淡化:一條 “水脈” 的跨界延伸
1992年,國辰的前身還專注于最基礎的工業廢水處理。“那時候就盯著‘水’不放,從污水凈化到循環用水,一步步摸清了工業流體控制的門道。”馬立新回憶道。彼時無人能預料,三十年后這家內陸企業會在海水淡化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突破。
轉折發生在2019年。當年山東省科技廳啟動“海水淡化”重大研發課題,國辰憑借多年積累的工業余熱利用技術,成功躋身課題組成員單位。“與傳統海水淡化技術相比,我們能將處理成本從每噸12元降至4元左右,相當于降了三分之二。” 馬立新的話語中透著自信。這一成本優勢讓國辰的海水淡化設備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目前我們已與某沿海核電廠達成合作意向,部分設備正處于現場組裝調試階段。該核電廠對水質要求極為嚴苛,而國辰設備在前期測試中,產出水的各項指標均優于其標準。” 他進一步解釋,這正是雙方達成合作的關鍵所在。
(裝配式模塊化核能蒸汽轉換裝置內部圖片)
這項技術的核心奧秘,在于給“廢熱”裝上“智能閥門”。“我們自主研發的變工況噴射泵,能把鋼廠、電廠里不穩定的余熱穩定下來,高效驅動海水蒸餾系統。”在長清區的生產車間,工人正有條不紊地組裝模塊化淡化設備。“這些部件在廠里預制完成后,運到現場兩天就能拼裝就緒,比傳統建設方式節省15%的初期投入。” 馬立新介紹道。這種模塊化模式讓國辰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先機,目前已與多家沿海工業園區達成合作意向。
從“單打獨斗”到區域化布局:產業鏈整合的擴張術
“走進一家企業,從源頭制水開始,高端水經生產環節產生污染后,我們再治理污水,全程‘圍著水轉’。”馬立新笑著說,更重要的是,企業生產所需的高端設備他們也能自主制造,“圍繞相關產業不斷拉長產業鏈,不再為單一業務奔波全國,而是在多個產業方向都有扎實布局。”
業務該“分”還是該“合”,需順勢而為。根據國家政策與經濟形勢變化,今年馬立新做出重大決策:將全國業務劃分為五大區域,打破原有獨立公司各自為政的格局。而推動這一變革的,源于西安辦事處一位業務經理的特殊招標經歷。
國辰旗下原有三家獨立公司,分別負責水、熱和新能源等業務板塊。疫情期間,某煤礦項目網上開標后,只有國辰的業務經理趕赴線下。對方感動于這份誠意,將項目交給了國辰。“簽約時,業務經理偶然看到桌上的環保項目材料,隨口提了句國辰也做環保業務。對方很驚訝:‘你們到底是做設備還是做環保?’”馬立新回憶道。正是這次經歷讓團隊意識到整合的必要性 —— 此前這位經理賣供熱產品時,年銷售額突破千萬已屬不易,而整合后僅一個煤礦環保項目就達三五千萬元規模。
西安辦事處的蛻變頗具代表性:從單一產品年銷千萬,到綜合業務規模達六七千萬元,區域整合讓資源調配效率大幅提升。“我們2011年成立公司,2014年產業規模就過億了。如果還盯著百萬級訂單,效率太低。”馬立新說,自2017年起他便調整發展思路,主攻千萬級以上項目,通過與國企合作承接大型項目,持續提升品牌形象與市場競爭力。“今年的區域整合決策非常正確。西北、華北、南方、中部和東北五大區域,由五位副總分別掛帥,業務經理走進企業,有熱推熱、有水推水、有余熱回收需求就推對應技術,總能找到合作切入點。”
“制造業即服務業”:科技型實體的生存法則
國辰將自身精準定位為科技型實體企業,以設計研發獲利支撐實體發展。馬立新表示,公司60%的利潤來自科技服務,而制造利潤在總產值的總利潤中占比不到40%。
“制造業一定是服務業。”馬立新說,他一直和員工們強調制造業一定要按照服務業來做,“服務好客戶和產品,才有后續的二期、三期項目的新增擴改。” 因此,國辰不僅為客戶提供污水處理和海水淡化設備,還涵蓋工程、項目、政府代購、運營等全鏈條服務。
(余熱回收綜合利用項目實景圖)
服務的虧本哲學藏著精明的商業算計。國辰每年投入數千萬元用于項目運營服務,其中部分項目甚至不賺錢。“300萬元的運維合同可能不盈利,但能幫我們鎖定后續3000萬元的工程訂單。” 這種 “以服務換市場” 的模式,讓企業在競爭激烈的環保領域站穩腳跟。
客戶只需對接一個團隊,就能獲得水處理、熱能利用、環保設備等全套服務。這種模式尤為適用大型工業園區,比如沿海工業園區、化工園區及核電廠等區域,用水量大且對水質有特定要求,國辰的設備不僅能穩定供應大量淡水,其節能特性還能與園區的工業余熱系統相結合,進一步降低整體運營成本,與核電廠的能源利用體系也能形成良好適配。
國辰圍繞 “水” 構建了一條完整且極具競爭力的產業鏈,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布局、綜合利用、合作共贏以及清晰的定位,在水處理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2024年,集團旗下的熱能公司與山東建筑大學能源動力學院聯合申報了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太陽能利用鹽湖提鋰板式蒸發裝置研制項目。該項目旨在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提鋰新路徑,為未來拓展至海水淡化濃鹽水提鋰等領域積累關鍵技術和經驗。
把握機遇、守正立新:政策東風下的藍海突圍
近年來,海洋經濟發展獲國家高度重視。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再到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山東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提出重點發展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海洋新興產業……一系列政策為產業發展指明方向。
在國辰的戰略規劃圖上,沿海地區被劃分為多個重點推廣區域。“核電廠、化工園區是核心目標,這些地方有余熱資源,又需要大量淡水,簡直是為我們量身打造的應用場景。” 馬立新介紹道。
更具想象空間的是深遠海市場。國辰與風電企業合作的 “風電-淡化-制氫”一體化方案已進入模擬測試階段。“在海上風電平臺,用我們的設備淡化海水,再電解制氫,全程零排放。” 馬總指著三維模型解釋,這種模式能將綠氫成本降低20%,目前已被納入山東省海洋經濟示范區重點項目。
在他看來,國家政策如同強勁東風,而企業的技術儲備與產業鏈布局,正是揚起的風帆。“水文章”未完待續,這家內陸企業正在“國之星辰 守正立新”的號召下,以技術為筆、以創新為墨,于海洋經濟的藍海中書寫更精彩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