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無機硅化物生產大國,生產能力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十四五”期間,按照行業“固本強基,優化布局,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綠色智能制造戰略,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總體指導思想,國內無機硅化物行業得到充足的發展,產能規模、技術水平、創新能力等穩步提升。
“十五五”是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階段,無機硅化物行業作為關鍵性功能材料、精細化工等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迎來技術升級、綠色轉型和市場擴張的重要窗口期,同時也面臨環保約束、國際競爭等重大挑戰。為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行業要做好三個轉變,即產品結構轉變、發展模式轉變和競爭方式轉變。首先,產品結構要從以通用型產品為主,向高端化、精細化、差異化躍升轉變,并以創新為驅動力,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其次,在發展模式上,要從以新項目建設為主,轉向以存量提質升級為著力點,加速綠色化、安全化、數字化轉型。再次,在市場競爭方式上,要從國內“內卷式”競爭,向以提升比較優勢為核心、充分利用國內國際資源、擴大產業鏈國際影響力的開放式競爭轉變。 “十五五”時期,全行業要錨定世界一流目標,蓄勢發力、勇破難題,嚴守安全綠色底線,把握機遇、創造條件,重點要圍繞以下五方面,推進無機硅化物行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我國由無機鹽大國向強國邁進。 一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無機硅化物行業以“雙碳”目標為引領,近年來在發展綠色生產工藝、降低物耗能耗、“三廢”排放特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如硅酸鈉窯爐富氧純氧燃燒、以生物質灰分為硅基代替石英砂生產硅酸鈉至沉淀法白炭黑等生產技術日趨成熟,已實現工業化。尤其近兩年碳化法技術進展迅速,引領產業升級,但目前距離產出合格產品的規模化生產還有一定差距。行業要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綠色化工、循環經濟、生命科學、數字化轉型等前沿領域,持續研發新技術,發展壯大新興產業;探索多品種、小批量的產品柔性生產模式,滿足定制化差異化需求;搭建科技成果發布和產業技術需求對接服務平臺,強化技術診斷、服務咨詢,促進技術交流,推動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和新材料中試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企業組建上下游聯合體,開展協同創新,增強產業鏈、供應鏈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力;加快國產材料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加快建立碳排放標準體系和碳足跡管理體系。 二是提升先進制造能力。人工智能賦能化學工業技術革新,是今后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人工智能能夠推動解決新工藝開發、現有工藝優化等工藝技術革新問題,實現對復雜化工系統的可計算化,在化工行業工藝革新領域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為加速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行業落地應用,要支持高質量行業數據體系建設,完善數據管理標準體系,打造行業可信數據空間,建設支撐全行業共性需求的行業大模型,面向核心生產環節,培育一批典型產品模型,全力賦能行業轉型升級。 三是提升產品高效供給能力。要加快技術自主可控和生產儲備能力建設,對產能進行投放節奏控制,把行業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長板產業。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推動企業由產品生產商向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 四是提升集約高效發展能力。支持龍頭企業依托自身產業鏈,通過并購重組等形式,整合上下游相關企業,提升企業競爭力和產業集中度,優化整合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提升產品價值引領能力、品牌綜合影響力。加快培育主營業務突出、競爭能力強、成長性好、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以及獨角獸企業,創造條件培育發展專業型、特色型制造業產業集群。 五是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近年來,無機硅行業龍頭企業在國際化經營方面敢為人先、穩扎穩打,成功在東南亞立足發展并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為行業“走出去”樹立了典型標桿、積累了寶貴經驗。當前國內政策紅利雖為行業提供支撐,但市場結構性矛盾仍在。企業需在鞏固國內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東盟、中東等市場;同時要在工藝技術、先進裝備、高端產品等領域加強國際合作,加速產品高端化與低碳化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