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在曹縣化工產業園,山東斯遞爾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斯遞爾化工”)生產的橡膠助劑產品即將發往東南亞地區。作為賦予橡膠制品高強度、高彈性特性的關鍵添加劑,這些產品見證著中國制造在精細化工領域的崛起。
破土:荒灘上的創業基因
2004年春,斯遞爾化工董事長朱運宏帶領10余人的創業團隊,在曹縣城郊的荒灘上掘下第一锨土。石棉瓦搭建的車間、紅磚壘砌的紅墻,構成了這家鄉鎮企業的最初模樣。
“設備安裝全靠肩扛手抬,炊事員也要參加搬運設備。”朱運宏回憶初創時期,公司僅擁有1個車間和1個倉庫,但當年10月17日首批橡膠促進劑TMTD的成功投產,標志著年產1000噸橡膠促進劑的小廠正式啟航。
隨著設備增加、產品增多和發展空間受限,以及化工企業進園區的政策要求,企業啟動搬遷擴建計劃。“曹縣鄭莊街道主動對接,聯合相關部門在選址、土地規劃、建設規劃、施工手續、安全消防、環保和升級改造資金協調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在縣委、縣政府的督導下,項目最終落戶新材料園區。”朱運宏介紹,2017年,新廠區全面投產。
淬煉:危機中的技術覺醒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斯遞爾化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影響。生死存亡之際,企業將突圍方向鎖定技術創新。
為了解決傳統生產工藝存在用水量大、轉化率低、廢棄物多等問題,斯遞爾化工在原有工藝的基礎上,錨定“綠色、低碳”目標,對原有的生產工藝進行技術革新。“國家對于橡膠促進劑一級品的純度標準要求不是很高,但是面對日益嚴峻的市場環境,只一味遵循達到國家標準是遠遠不夠的。”斯遞爾化工副總經理王穎說,企業高層作出關鍵決策:將研發投入提升至銷售額的3%,并與清華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齊魯工業大學等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聯合攻關橡膠助劑合成工藝。
“現在,我們采用先進的低廢化綠色生產工藝,大幅降低了成本。”王穎表示,從跟跑到領跑,斯遞爾化工先后投入1700萬元開展技術聯合攻關。通過采用低廢化綠色生產工藝,企業實現降本增效和技術進步。目前,企業已累計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十余項,承擔省級以上重大專項3個,形成促進劑、防老劑和加工助劑等系列產品矩陣。
領跑:綠色智造的新征程
在斯遞爾化工現代化廠區內,DCS控制系統正精準調控各反應裝置的2000多個參數。通過氧化法工藝改進、高性能分散劑車間建設等技改工程,企業大力提升了自動化水平,產品矩陣擴展至4大系列10多個品種。其自主研發的高含量橡膠抗氧劑224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穩居行業首位。
二十年來,企業通過校企合作、人才引進,持續注入創新動能。如今斯遞爾化工已成長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理事單位、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科技創新示范企業和綠色工廠,建成省級橡膠助劑工程實驗室和院士工作站。2021年,企業聯合北京化工大學設立研究生培養基地。與清華大學合作建設的格得生物醫藥項目2017年正式投產,使企業邁入了生物醫藥中間體新賽道。
“當年用鐵鍬挖地基時,沒想到企業能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朱運宏撫摸著首批產品的樣品瓶感慨道。
從鄉鎮小廠到行業冠軍,這家堅持年均15%研發投入增長率的創新型企業,正持續深耕橡膠助劑新領域,用創新實踐詮釋著中國制造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
菏澤日報 記者 李若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