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召開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介紹,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重金屬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行動方案(2025—2030年)》(以下簡稱《方案》)。這是繼國務院批復實施《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之后,重金屬污染防治領域的又一個重要文件。
《方案》提出,計劃到今年底前,完成重金屬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和立行立改;到2027年底前,基本完成高風險隱患整治,重金屬環境監測監控預警、應急處置能力明顯增強;到2030年底前,全面完成隱患整治,重金屬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此次排查整治聚焦廣西、湖南、江西、云南、廣東等5省(自治區)和河南三門峽、貴州黔東南等21個市(州)。全國其他地區可結合實際,參照開展排查整治。 排查整治的重金屬污染物聚焦鉛、汞、鎘、鉻、砷、鉈、銻,兼顧錳、鋅、銅等其他重金屬污染物。 《方案》提出,要按照“查、評、改、治、防、管”的工作思路,全面深入排查整治重金屬環境安全隱患。 查,就是要查清底數。摸準摸細重金屬污染源數量和分布情況,編制污染源排查清單,建立重金屬環境安全隱患問題清單。 評,就是要評估風險。綜合重金屬污染源危害性、擴散性和環境敏感性,根據相應的技術指南,開展環境風險評估,明確高、中、低等級。 改,就是要立行立改。要求盡快清除堆渣、積存廢水、管道及防洪溝阻塞物等,及時消除環境安全隱患。 治,就是要分類施治。對不能立行立改的問題,要按照風險評估分級結果,“一企一策”“一地一策”制定整治方案并嚴格推動實施。 防,就是要源頭預防。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嚴防新的重金屬環境風險、強化標準提升引領等措施,促進相關行業高質量發展。 管,就是要加強監管。要求不斷健全監測防控網絡,加強督察執法監管,將重金屬污染防治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重點范疇。同時,要完善涉重金屬突發環境事件快速響應體系,形成重點地區“2小時應急救援圈”,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