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基礎化學品市場已進入成熟期,我國化學品原材料市場近年來產能快速擴張,乙烯、丙烯、芳烴等基礎石化產品已出現結構性過剩或潛在過剩風險。
以乙烯為例,2020~2024年,我國乙烯產量從2159.96萬噸增至3493.4萬噸,年均增長率12.8%,增速呈“前高后低”特征。其中,2021年爆發式增長主要是民營大煉化項目投產,產量同比激增30.8%。2024年,受制于產能過剩風險,增速回落至2.3%,新建項目審批趨嚴。2024年,乙烯行業平均毛利率降至12%(2021年為24%),通用級聚乙烯價格較2021年下跌22%,中小企業開工率不足60%。 產能過剩主要源于煉化一體化項目集中投產、原料輕質化趨勢加劇競爭、下游高端產品技術瓶頸及出口市場受限等因素。總體來看,我國基礎石化產品市場呈現“低端過剩、高端短缺”的特點。以聚丙烯為例,2024年,國產高端聚丙烯自給率為45%,以利安德巴賽爾、沙特基礎工業公司、三菱化學為代表的國際巨頭憑借高端改性聚丙烯技術占據30%以上市場份額,產品單價較國內企業高20%~30%;而以通用料生產為主的中小型企業面臨低利潤與高庫存雙重壓力,部分裝置開工率不足60%。 高端新材料產品需求旺盛、市場廣闊。由于近年來新能源、光伏發電、動力電池等下游產業出現爆發式增長,催生出對新材料的巨大市場需求。與大宗產品相比,化工新材料市場認可度高、市場售價高。由于研發壁壘高,新材料具有典型的“研發投入、專利壁壘、市場壟斷”特征,產品附加值高、企業盈利空間大。東方財富網資料顯示,科創板上市企業中,新材料企業覆蓋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領域,形成從研發、生產到應用的全鏈條布局,IPO累計融資超430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合計研發投入29億元。 著眼未來,聚酰胺材料是新材料領域公認的風口領域,需要以前瞻性眼光和果敢行動力謀篇布局。 聚酰胺作為高性能工程塑料的核心品類,2023年全球市場規模已突破486億美元,我國市場占比超過30%,達1500億元。根據專業機構預測,到2030年我國市場規模將突破2700億元,復合增長率達8.9%。這一增長主要受益于汽車輕量化、電子電器高端化及綠色包裝需求的爆發。 未來,隨著下游應用爆發式增長,聚酰胺市場還將進一步擴大。中國化工信息中心研究顯示,在汽車輕量化與新能源革命的牽引下,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40%,單車聚酰胺用量較傳統燃油車增加3公斤~5公斤,PA66在發動機罩蓋、充電樁部件的需求年增速達18%,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突破220億元。受電子電器高端化趨勢影響,5G基站、折疊屏手機推動LCP(液晶聚酰胺)需求激增,2024年國內LCP進口替代率提升至35%。華為、小米等廠商已與萬華化學合作開發低介電損耗PA10T,成本較進口產品降低30%。在綠色包裝與可持續發展方面,高阻隔PA薄膜在生鮮冷鏈中的應用規模2024年達85億元,年增長率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