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新能源儲能的關鍵領域——液流電池中,一種核心膜材料長期被國外高價含氟膜壟斷,不僅成本高昂,其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永久性”含氟污染物(PFAS)更對環境和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如今,這一困局被來自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的師生團隊打破。這支“膜法師”團隊成功研發出新一代高性能非氟多孔離子傳導膜,不僅性能優于國際主流產品,且成本低至進口膜售價的1/16,更從源頭上杜絕了氟污染。更令人振奮的是,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膜材料已實現規?;a(年產5萬平方米),成功應用于全釩、全鐵等多種液流電池體系。 “種子”萌芽:一部電影點燃綠色初心 2019年上映的電影《黑水》中,全氟辛酸(PFOA)污染致癌的真實事件讓許多人開始關注氟污染問題,團隊成員段瑞丹正是其中之一。要知道,液流電池中廣泛使用的全氟磺酸膜(如Nafion膜)正是“永久污染物”的來源之一。選擇讀研方向時,段瑞丹了解到徐至教授課題組長期從事非氟分子篩膜的研究,并已有多項階段性成果。“這也許能減少氟污染?”好奇的種子在那一刻悄然生根。 我國離子膜行業長期面臨“卡脖子”問題——不僅材料依賴進口,成本高昂,技術也存在高傳導性與高選擇性難以兼得的瓶頸。帶著環保信念與技術追求,許多像段瑞丹一樣的青年加入徐至教授團隊,與志同道合的伙伴們集結成“膜法師”戰隊,致力于開發國產高性能非氟膜。 課題組成員做實驗 “痛點”攻克:千次測試探索性能最優解 傳統含氟膜依靠化學基團進行離子交換,而團隊的技術路徑是利用分子篩規整的孔道結構進行“物理篩分”,以求解決離子膜高傳導性與高選擇性難以兼得的固有矛盾。然而,這項技術要實現真正應用,還面臨一系列挑戰:分子篩孔徑是否適配、傳導性能能否保障、膜的機械強度如何維持等,都是未知數。 在徐至教授與莊林洲副教授的指導下,學生團隊進行了實驗設計、材料制備和性能測試等大量工作。為了尋找材料性能的最優解,團隊成員不斷查閱文獻、設計實驗,僅配方調整就進行了500余次,性能測試超過2000次。 在反復的實驗中,團隊發現成膜過程中溶劑揮發產生的微小剪切力會“拉扯”膜內的分子篩納米片。之后,團隊通過對溫度、風速等參數進行調控,巧妙地利用這種剪切力使分子篩有序排列,如同為質子修建了一條暢通無阻的“高速公路”,極大地縮短了傳導路徑。 第一片直徑40毫米的非氟分子篩膜樣品成功制備,測試結果顯示,這種新型非氟多孔膜的導電性能是商業Nafion膜的2.7倍,而對活性物質的滲透率降低近一半,并具備出色的穩定性與機械強度,實現了“低成本、高性能、無氟環保”的突破。 “膜”力放大:600次調試實現關鍵跨越 將實驗室中的樣品放大到工業化生產,是團隊面臨的又一重大挑戰。 “我們預想過困難,但實際遇到的挑戰還是超出了想象。”段瑞丹坦言。 徐至教授指出了問題的關鍵:“在實驗室的小規模制備中,很多影響因素可以被忽略。但在工業化的連續生產中,納米材料在重力作用下容易發生沉降和團聚,導致膜的厚度、孔結構和填料分布不均勻,會嚴重影響產品性能。” 團隊沒有氣餒,針對這一關鍵問題,深入研究了分子篩納米片在聚合物基膜中的受力情況,開發了“恒風速變溫”連續化生產新工藝。 小尺寸到大尺寸非氟多孔膜圖片 為了找到最合適的溫度分布方式,團隊堅守在生產車間,利用紅外熱成像儀捕捉到毫米級溫差帶,并據此優化溫度控制方案。經過5個多月,600余次參數調試,3000余次性能測試,他們終于成功制備出工業規格(650 mm寬幅)的非氟多孔膜,實現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關鍵跨越。 目前,非氟多孔膜已在上海電氣儲能、武漢巨安儲能、江蘇誠翔新能源等多家企業開展應用測試,在全釩、全鐵等液流電池中表現優異,展現出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 “育人”在路上:在挑戰中成長,在實踐中蛻變 從實驗室的理論研究,到“挑戰杯”等大賽的舞臺,再到產業一線的工程調試,團隊成員們在一次次挑戰中實現了全方位的成長。 “以前只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但現在能主動和老師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團隊成員丁健航表示,科研訓練和比賽磨礪讓他學會更加主動地思考問題。 同樣的蛻變也發生在段瑞丹身上。起初,她在答辯時會“緊張地手心出汗”,但經過多次實戰演練,如今已能從容自信地站在答辯臺上,清晰地闡述團隊的技術成果與創新價值。這不僅是表達能力的提升,更是科研自信和綜合素養不斷提升的體現。 回望這段經歷,學生們感慨良多。范家偉說:“我們做的事情也許很小,但這是解決現實問題的一個角度,也是我們理解專業、服務社會的起點。” “挑戰杯”指導教師莊林洲副教授談道:“希望通過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投身科研,既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加強對國家需求的理解。”目前,團隊成員已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IChE Journal和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頂尖期刊發表一作SCI論文13篇,參與發表高質量論文32篇,手握8項發明專利,在第十九屆“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斬獲佳績。 談及未來,段瑞丹選擇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深耕膜科學領域。團隊中即將畢業的成員,也已簽約中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華誼中央研究院等企業,準備將所學知識投身實際產業中。 如今,非氟多孔膜的研發仍在繼續推進中,團隊也在探索更多性能優化與適配應用。從課題到生活,從實驗室到產業一線,這支學生“膜法師”團隊用智慧與汗水施展著破解“永久污染”的綠色魔法,為祖國“雙碳”目標的實現,注入澎湃的青春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