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27日,已有1570家上市公司披露半年度業績預告,其中業績報喜企業占比44.39%。從化工行業來看,各子行業苦樂不均,農藥、鉀肥、制冷劑等板塊因市場需求旺盛帶動產品價格上漲,上半年業績表現亮眼,預增數量達64家;鋰電材料、光伏材料等板塊因供需錯配成業績下滑的重災區。
受市場供需、行業周期等因素推動,農藥、鉀肥、制冷劑等化工上市公司產品價格上漲,業績迎來爆發期。 制冷劑供給端受限且市場集中度高,龍頭企業話語權強。巨化股份、三美股份、永和股份、東陽光等企業受氟制冷劑價格同比大幅上漲的利好拉動,預計報告期內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下限均超過100%。 受產品景氣度提升以及中印鉀肥大合同落地,鉀肥價格同比大幅上漲,亞鉀國際、東方鐵塔、芭田股份等企業均預告上半年業績將實現超50%增長。 農藥板塊上市公司積極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先達股份預計上半年凈利潤增幅在20倍以上。公司表示,一是主打產品烯草酮市場售價上漲,帶動公司產品毛利率增長;二是創制產品吡唑喹草酯在本年度投放市場貢獻了新的增長點。利民股份、江山股份、利爾化學等企業也紛紛發布預增公告。 此外,上半年合計873家上市公司業績報憂,其中化工行業業績報憂公司數量為83家,鋰電材料、光伏材料因供需錯配問題成業績下滑的重災區,輪胎板塊因原材料價格上漲業績普遍下滑。 以碳酸鋰為例,價格在2023年大幅下跌后于上半年低位企穩,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動力電池正極材料企業的成本壓力。然而電池材料行業內卷嚴重,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等細分市場供給充裕,龍頭企業憑借規模和技術仍盈利,而中小廠商盈利空間被壓縮。光伏產業鏈方面,多晶硅價格相較2022年高點大幅回落,上半年國內多晶硅產量大增且庫存高企,硅料價格一度跌破現金成本。 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輪胎企業盈利普遍下滑,已發布的公告顯示,風神股份、通用股份、青島雙星全部預減,日化板塊、化纖板塊等表現平平。 國金證券大化工首席分析師陳屹認為,從細分板塊來看,聚氨酯和輪胎板塊被持續減倉的原因在于核心產品價格向下的同時,公司業績回落且盈利能力下滑;作為化工行業出海代表的輪胎板塊在美國對全球加稅的背景下,業績短期有承壓的風險。 業內人士指出,玻纖、鉀肥和氟化工等板塊近期獲得加倉。玻纖板塊主要受益于下游AI應用場景高景氣催化上游低介電電子布需求;鉀肥板塊因在6月中旬簽訂的大合同價格顯著上調,為后續市場價格的上漲提供了較強支撐;氟化工方面隨著環保要求提升、供給約束持續加強,制冷劑價格長期上漲趨勢不改。 |